2016年4月8日(周五)下午两点 报告人 张立新 研究员 | |||||||
|
|||||||
微生物学Seminar 6 专家报告五
报告题目:从阿维菌素获得诺贝尔奖到中国创造 报 告 人:张立新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报告时间:4月8日,周五下午14:00-16:00 报告地点:兽医楼145 联系人:关国华老师
摘要:纵观世界历史,大国崛起无不伴随着科技的兴起和机制体制的突破。来自大自然的天然产物对于人类的健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抗肿瘤明星分子紫杉醇到挽救了无数人生命的抗感染药物青霉素,从治疗代谢疾病到营养保健,都离不开天然产物。此外,还有大量天然产物资源还没有被开发过。我国是世界工厂也是天然药物的资源大国。如何在此基础上实现产业升级,弯道超车,实现大国崛起的中国梦?我国科学家在“十二五”期间围绕着天然产物的高产和创新两大主题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成生物学研究。阿维菌素是由阿维链霉菌产生的高效低毒生物杀虫剂,其原料产能占国际市场的 100%。2015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授予青蒿素的发现者屠呦呦和阿维菌素的发现者大村智(Satoshi ōmura)和William C. Campbell, 这两种天然产物在治疗寄生虫感染病上的功效再次获得世界范围认可, 天然产物研发迎来第二个黄金时代. 青蒿素是中国人的原创发现, 但是当前的现实是中国在该项目上没有自主知识产权, 国际领先的独特技术和国际市场的话语权; 而阿维菌素的情况正好倒挂.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初起之时, 深入剖析和借鉴阿维菌素的成功经验, 希望助力我国早日实现从“发酵大国”向“发酵强国”的转变。
报告人简介:张立新研究员长期从事利用自主构建的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资源库高通量筛选活性化合物作用机制和提高产量的研究,特别是在合成生物学方面进行了系统性和创新性工作。他是中科院微生物所抗结核药物研发中心主任,近年来主编或参与编写七部学术专著(其中英文著作四部),获得16项国际专利发明授权,26项国内发明授权专利。目前已经在PNAS等高水平杂志上发表了170 多篇论文。2012年起被聘为美国康奈尔大学客座教授(Visiting professor), 2013年起被聘为美国哈佛大学客座教授(Visiting professor), 2014年起被聘为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科学顾问(Advisor),欧盟第七框架计划“Rewiring the Streptomyces cell factory for cost-effective production of biomolecules”的科学顾问(Advisor)。培养了博(硕)士毕业生28名,博士后出站12名,包括来自欧美等国家的7名外籍博士后。 他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终评优秀,“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终评优秀和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获得者。《Synthetic and Systems Biotechnology》主编、《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副主编、《Frontiers in Synthetic Biology》副主编。还担任《Frontiers in Antimicrobials, Resistance and Chemotherapy》、《Marine Biotechnology》、《Journal of Biomolecular Screening》、《The Bulletin of BISMiS》、《Journal of Antibiotics》、《中国抗生素杂志》、《生物工程学报》等杂志的编委。任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兼职博导等职务。被选为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Biology of Actinomycetes (ISBA) 董事、International Chemical Biology Society (ICBS)董事、2015年SLAS亚洲委员会主席。目前已建立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互动抗真菌药物筛选模型,从构建的天然产物库中成功筛选到多个具有新作用机制的先导化合物,并针对关键基因hrdB进行遗传改造,提高了工业生产菌株中阿维菌素B1a的产量。2011年度,科研成果“绿色生物农药阿维菌素高产菌改造及其产业化研究”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2014年 11月14日至17日在上海召开的英国皇家科学院天然产物药物研发大会上应邀作“Roche Lecture”,同时获得“罗氏青年科学家 ”奖 (“2014 Roche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他多年致力于抗结核天然药物研究,最新研究从海洋疣孢菌中发现了新骨架活性化合物,显示出独特的潜在药物作用机制,有望开发成新一代抗结核前体药物。
|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